中药使用不当的常见不良反应
掌握中医理论,正确使用中药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中药讲究“四气五味”,四气包含着寒热温凉,五味包含着酸苦甘辛咸。四气决定了药物的属性,如性温或者性寒,依据是从药物的气味,形质,生长季节和吃到腹中的感觉来判断。例如气味清香,主发散走表(紫苏,荆芥),气味浊臭主通下走里(大黄,独活),根茎类自下而上滋润茎叶,气主温升(黄芪,人参),果实类瓜熟蒂落,气主沉降(莱菔子,苏子)。
五味是药物在口中所品尝到的味道
根据阴阳理论的分类指导:温热属阳,寒凉属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药性与味道禀赋了阴阳的不同属性,表现出“升降浮沉,补泻宣通”等偏寒偏热的自身特性。所以,中医有“取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的说法。
同时,充分的说明了中药的偏性是一把双刃剑,药性与病证相合,就可以很好的治疗疾病。例如,利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治疗热证(用清热泻火的石膏,知母治疗阳明热证),利用“清香发散”的药物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麻黄,防风治疗风寒感冒之发热无汗)。
如果药性与病证不合或者未掌握药物特点,犯了中医所说的“虚虚实实之戒”,往往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阴虚火旺患者过量使用苦温性燥的药物,消耗津液,加重了口干,便干等阴虚症状,阳虚体质过量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导致腹泻,心悸,头晕等阳气衰败的临床表现。这就是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形成的“药毒”反应。
常用中药性能与易发生的不良反应
麻黄,味辛性温,属辛温解表药,原植物“茎细丛生,中空直上”,形质似木贼草,节节向上,向上属阳,药性属温,温能发散,温能散寒,作用于肌肉皮肤和体表卫气,有打开毛孔驱散风寒的作用,断面棕红,可以深入到血脉,助卫气蒸腾血脉营分中的津液变化为汗,从而治疗发热无汗。皮毛受风寒之邪,肺主皮毛,肺气郁闭而肺气上逆形成咳喘,麻黄辛温发散皮毛之邪气,从而实现宣肺平喘之功效。
临床中如果错误的使用麻黄或者用量过大发汗太多就会出现损伤卫气和消耗血脉津液的问题,出现心烦失眠,心悸,汗出不止等症状。
决明子,味甘,苦,性寒。寒能泄火,籽类沉降,色青入肝,主泄肝火,常用到肝火旺盛之高血压病。
决明子含有大黄酚,而且苦寒伤胃,容易导致腹泻,加重脾胃负担,不可长期过量使用。
淫羊藿,味甘,苦性温,甘能补益,本品又叫三枝九叶草,枝叶形态舒展,气主温升,善于温养肝肾。
阴虚火旺的体质,使用淫羊藿易出现口干咽痛,目赤,烧心等伤阴动火的表现。
结语:掌握中药的“偏性”特点,才能正确的使用中药。网络上,流传着很多所谓代茶饮等养生中药方,消费者并不知道中药方里的药物与病证是否符合。“是药三分毒”,再次提醒大家,盲目使用中药,容易出现养生不成反而“养病”!
甘肃省和政疗养院 药房简介
甘肃省和政疗养院药房是医院药品管理部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常设机构,集药品供应、药品调配、药学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药学技术服务部门。下设有西药房、中药房、煎药室、药库(包括西药中成药库、中草药库),能准确、及时地为患者提供服务。